学习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人大干部培训 » 学习园地

西柏坡红色教育:从"半碗黑豆"看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14 14:13:00 点击量:

20240626102312.jpg

在西柏坡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只粗瓷碗,碗底残留着几粒发黑的黑豆。这个不起眼的文物背后,藏着1948年中央机关"粮食危机"的真实故事。据中央行政处档案记载,当年春荒时节,机关干部的口粮一度缩减至每人每天"半碗黑豆拌野菜",毛泽东却带头在伙食单上批示:"再减三两,留给前线"。这个细节,正是西柏坡红色教育中"艰苦奋斗"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西柏坡时期的物资匮乏远超想象。中央财政部1948年报表显示,机关办公用纸需"三次使用"——先用铅笔写,再用钢笔覆盖,最后糊窗御寒。这种极致的节俭,源于严峻的战争形势。当时华北解放区90%的财力用于支援前线,董必武在财经会议上强调:"一支铅笔关系到一颗子弹"。在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的现场教学中,学员们会亲手触摸那些重复使用的纸张,感受历史温度下的责任担当。

炊事班的"铁律"更能体现制度化的节约精神。根据西柏坡纪念馆藏《中央机关伙食管理制度》,所有干部按级别定量供粮,但有一条特殊规定:炊事员必须将淘米水沉淀后煮菜,烧过的炭灰要筛出未燃尽的煤渣。这种"颗粒归仓"的做法,使得1948年机关用煤量比延安时期下降47%。今天的西柏坡红色教育课程中,仍保留着"体验黑豆饭"的教学环节,不是为了忆苦,而是为了思甜——在物质丰富的当下,如何守住精神的防线。

通信科的"铅笔延长器"展现了创新式节约。当时电台译电员每天消耗大量铅笔,技术人员就用子弹壳制作套筒,将短铅笔头接续使用。军委三局档案记载,这项发明全年节省铅笔1200支,相当于一个步兵连的弹药运输费。在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的实践课上,学员们会操作复刻的"铅笔延长器",体会革命者在限制中突破的智慧。这种教育不是简单的历史回溯,而是方法论传承——如何在资源约束下实现效益最大化。

西柏坡的节约不是被动节流,更是主动的战略选择。1948年发行人民币时,中央特别规定票面图案要用单色印刷,因为"省下的油墨能印更多粮票"。这种将微观节约与宏观战略结合的思维,正是当代干部在西柏坡红色教育中需要领悟的深层逻辑。当我们在培训中重走"运粮小道"、核算"战时分账"时,实际上是在学习一种资源配置的哲学。

作者:李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