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9711939228(王老师 )
电话: 18132068017(杨老师)
地址:西柏坡纪念馆南侧30米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从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历经两个月的艰苦跋涉,于5月26日抵达平山县西柏坡村。据《毛泽东年谱》记载,这是自1947年3月延安撤离后,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首次实现完全会师。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早已在此等候,当毛泽东走下吉普车时,一句"我们终于到家了"道出了这段战略转移的艰辛与意义。如今,在西柏坡红色培训中,这段历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各级干部锤炼政治品格的重要教材。
这次历史性的会师绝非偶然。中央文献研究室档案显示,选择西柏坡作为新的指挥中心,是经过周密考量的战略决策。这里背靠太行山,面向华北平原,既便于隐蔽又利于指挥全国战局。在人大干部培训基地的专题教学中,专家们特别强调:老一辈革命家的战略眼光,体现在他们总能将地理优势转化为政治优势。当年五大书记在西柏坡的土坯房里,不仅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更孕育了影响至今的治国理政智慧。
走进西柏坡纪念馆,一张泛黄的行军路线图格外引人注目。图上详细标注了中央机关东渡黄河后的转移路线,每一处停留点都对应着重大决策的酝酿。这种"边走边决策"的工作方式,被西柏坡红色培训提炼为"移动中的领导力"课程模块。学员们通过重走这段路线的模拟教学,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战略定力,不是固守一地,而是能在动态中把握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转移中的几个关键细节。据《中共中央在西柏坡》记载,毛泽东在渡河前特别指示:"文件要精简,但《共产党宣言》必须带上。"这种对理论武装的重视,与当前干部教育强调"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一脉相承。在人大干部培训基地的研讨环节,学员们常常就此展开热议: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最该带上的"精神行囊"是什么?
西柏坡时期的战略思维对当下尤具启示。当时党中央面临从农村到城市、从革命到建设的重大转折,与今天改革攻坚期的历史方位惊人相似。西柏坡红色培训创新开发的"转折点决策模拟"课程,让学员们在历史场景中思考:如何像老一辈革命家那样,既保持战略耐心,又抓住转型机遇?
滹沱河畔的柏坡岭上,当年五大书记栽种的松柏已亭亭如盖。这些树木见证了一个政党从转折走向辉煌的历程,也昭示着:真正的战略转移,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思想境界的升华。通过西柏坡红色培训,越来越多的干部认识到: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我们需要传承的不是具体的形式,而是那种在变局中开新局的政治智慧。
作者:李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