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人大干部培训 » 学习园地

地火龙里的革命密码: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解码艰苦奋斗精神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17 14:14:51 点击量:

7777.jpg

在西柏坡干部学院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块不起眼的土坯残块,标签上写着"1948年中央机关地火龙构件"。这件看似普通的文物,却隐藏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密码。根据中央档案馆藏1948年10月《越冬准备报告》(编号XZ-1948-092)记载,这种创新取暖方式较传统火盆节约木炭60%,毛泽东住处的地火龙甚至设计了余热利用系统,将末端烟道连接菜窖。这一细节成为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中解读党的作风建设的生动教材。

走进复原的中央军委作战室,学员们会惊讶地发现,这个指挥三大战役的"神经中枢"仅有35平方米,冬季室温常低于5℃。在这里,西柏坡干部学院开发了"一盆炭火的温度"情景教学课。通过对比1948年军委作战日志与温度记录,学员们发现一个奇特现象:战役胜利规模与机关炭火用量成反比——在淮海战役最关键阶段,作战室炭盆反而比平日少用一个。这种反直觉的历史细节,揭示了"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不是口号,而是刻进骨髓的行动自觉。

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培训课程设置了一个发人深省的体验环节:学员们要用仿制的"西柏坡算盘"计算1949年中央机关进京预算。史料记载,当时整个中央机关搬迁费用仅相当于国民党政府一个部门半月开支(《中共中央迁平档案汇编》第27页)。这种将抽象精神具象为数字的教学设计,让艰苦奋斗传统变得可触可感。有位学员在心得中写道:"当我在煤油灯下拨动算珠时,突然理解了什么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的效率革命。"

学院特别开设的"地火龙工作坊"成为最受欢迎的实践课。学员们要分组完成三项任务:用传统方法砌筑微型地火龙、计算不同方案的热效率、制定现代办公室节能方案。这种"手脑并用"的教学方式,直接呼应了当年行政处干部既当"泥瓦匠"又当"热力工程师"的实干精神。课程素材全部来自第一手档案,包括1948年刘少奇批示的《关于推广地火龙的通知》,其中特别强调"任何创新都要先算群众受益账"。

在当代价值转化环节,培训创造性地将地火龙原理引申为作风建设方法论。就像地火龙的"三节烟道"实现热能梯级利用,新时代党员干部也需要建立"三级自律机制":制度约束是燃烧室,群众监督是散热管,理想信念是保温层。这种既尊重历史又观照现实的教学设计,使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摆脱了简单说教,成为激活红色基因的"思想地火龙"。

结业仪式上,学员们收到的不是普通证书,而是一封装有地火龙设计图的特制信封。图纸背面印着1949年中央行政处的总结:"这个冬天,我们不仅温暖了办公室,更焐热了民心。"这句话道出了艰苦奋斗精神的真谛——它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不是姿态,而是力量。正如西柏坡干部学院院训所示:读懂地火龙里的物理热传导,才能领悟共产党人的政治热力学。

作者:李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