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人大干部培训 » 学习园地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从"一个苹果"看共产党人的初心密码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05 14:19:48 点击量:

202505160931015901.jpg

在西柏坡干部学院的展厅里,一份泛黄的档案记录格外引人注目:《毛泽东年谱》中记载,1948年10月,毛泽东将华东野战军送来的慰问苹果中自己分得的一个,转赠给患感冒的警卫员李银桥。这个看似微小的历史细节,却成为西柏坡红色教育中最打动人心的教材之一。当学员们站在复原的西柏坡中央机关食堂前,听着讲解员讲述当年"每日三钱油盐"的供给标准时,才能真正理解这个苹果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

这个苹果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关键时刻。据中央文献出版社《西柏坡纪事》记载,这批苹果是许世友将军特意从山东战场派人穿越封锁线送来的,历经太行山崎岖山路,抵达时已大半腐烂,最终仅剩12个完好。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毛泽东坚持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将珍贵的水果让给病号,展现的正是共产党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政治本色。如今,在西柏坡干部培训的现场教学中,学员们通过"一个苹果的重量"情景体验课,亲手掂量当年那个苹果的分量,感受其中承载的精神价值。

西柏坡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不仅体现在领袖与群众同甘共苦,更渗透在日常工作的每个细节中。中央档案馆保存的1948年中央办公厅《节约条例》显示,当时规定:"公文用纸必须双面书写,信封重复使用不少于三次"。这种精打细算的作风,在今天西柏坡干部学院的"红色办公"体验课中得到生动再现。学员们使用仿制的蘸水笔和再生纸起草文件,亲身体验当年"一张纸也要物尽其用"的工作方式,这种沉浸式教学让节约意识真正入脑入心。

在军委作战室旧址,讲解员会指着墙上的作战地图讲述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这些地图都是用缴获的国民党军地图背面重新绘制的。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记载,西柏坡时期仅地图再利用一项,每月就节省开支折合小米1500斤。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正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西柏坡红色教育特别注重挖掘这类微观史料,通过"数字背后的故事"教学法,让学员们在具体数据中感受革命先辈的节约智慧。

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的"两个务必"警示碑,与不远处农家院里毛泽东转赠苹果的故事形成鲜明对照。西柏坡干部培训专家指出,艰苦奋斗不是要回到吃糠咽菜的年代,而是要传承那种"把好东西让给更需要的人"的价值选择。在分组讨论中,学员们结合当前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工作,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践行这种精神。有人提出要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有人建议建立帮扶物资精准配送机制,这些思考正是对西柏坡精神的创造性转化。

西柏坡纪念馆保存的1949年中央机关迁往北平时的一份《移交清册》,记载了"借群众物品归还情况",连一把镰刀、一个簸箕都登记在册。这种"清清白白离开"的作风,与今天某些地方存在的"新官不理旧账"现象形成强烈反差。在西柏坡干部学院的廉政课堂上,教员们特别强调:真正的艰苦奋斗,不仅是不浪费公家财物,更是要对经手的每项工作负责到底。

培训结束时,学员们都会在"精神传承墙"前驻足思考。墙上展示着两个跨越时空的对比:一边是1948年那个辗转千里、多人让食的苹果;一边是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影像。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告诉我们:形式会变,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本质永远不能变。通过西柏坡红色教育,越来越多的干部认识到,真正的艰苦奋斗,不在于物质条件的简陋与否,而在于是否始终保持与群众同甘共苦的政治本色。

站在新时代回望西柏坡,那个转赠的苹果已经化作精神的种子。在西柏坡干部培训中收获的不仅是感动,更是一种能够指导实践的工作方法:在经费使用上要"斤斤计较",在民生投入上要"慷慨大方";对自己要"锱铢必较",对群众要"倾其所有"。这才是西柏坡精神给予当代干部最宝贵的启示。

作者:李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