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9711939228(王老师 )
电话: 18132068017(杨老师)
地址:西柏坡纪念馆南侧30米
在河北省平山县的太行山麓,西柏坡这个普通的小山村,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作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伟大转变。如今,西柏坡红色教育已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重要阵地,其中人大干部培训基地等机构开展的专题培训,通过深入挖掘历史细节,让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革命传统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翻开厚重的历史档案,一个看似微小的细节格外引人注目。在中央档案馆珍藏的《西柏坡时期行政档案》中,董必武同志的记账本详细记录了"半瓶墨水移交北平"这样的细节。1949年3月,党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平时,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严格清点办公物资,连半瓶未用完的墨水都要登记移交。这个细节生动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克己奉公的崇高品格。据《董必武年谱》记载,他经常强调:"公家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能浪费。"
西柏坡干部培训课程中,这个"半瓶墨水"的故事常常引发学员们的深思。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靠着这种精打细算的精神,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当时中央机关的办公用品都十分简陋,纸张要正反两面使用,铅笔要用到握不住才更换。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与今天某些地方存在的铺张浪费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在人大干部培训基地的现场教学中,学员们可以通过实物展陈深切感受到当年的艰苦条件。展馆里陈列着中央领导人使用过的简陋办公桌椅,这些用门板临时拼凑的家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岁月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历史时刻。这种直观的对比教育,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能触动人心,让学员们深刻反思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如何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西柏坡时期形成的勤俭节约传统,对新时代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当时中央机关制定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大到战略物资调配,小到墨水纸张使用,都有详细规定。这种制度化的管理方式,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天,在西柏坡红色教育中重温这些历史细节,不仅是为了缅怀先辈,更是为了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一重要论述,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指南。如今,在西柏坡干部培训中,"两个务必"教育是必修课程。通过实地参观、情景再现等方式,学员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重要思想的时代价值。
随着时代发展,西柏坡红色教育也在不断创新形式。除了传统的现场教学外,还开发了数字展馆、VR体验等现代教育手段。在人大干部培训基地,学员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回到"1949年的西柏坡,亲身体验当年中央机关的工作场景。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大大增强了教育效果。
从"半瓶墨水"到"两个务必",西柏坡精神中最打动人心的,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原则的绝对坚守。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更需要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西柏坡的红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教材。通过西柏坡干部培训,广大党员干部能够更好地锤炼党性修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西柏坡,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艰苦奋斗不仅是一种工作作风,更是一种政治品格;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正如总书记强调的,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这正是西柏坡红色教育的永恒价值所在。
通过系统深入的培训学习,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从西柏坡精神中汲取到奋进的力量。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这种精神的传承,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李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