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9711939228(王老师 )
电话: 18132068017(杨老师)
地址:西柏坡纪念馆南侧30米
1948年秋,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一份特殊的"行军锅使用登记表"被作为会议材料传阅。这份现藏于西柏坡纪念馆的档案(编号XB-1948-后勤-039)详细记录了中央机关每个炊事班行军锅的使用年限、修补次数和责任人。其中编号07的行军锅已使用9年,修补达23次,却依然在岗。这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如今成为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开展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诠释着"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深刻内涵。
一、铁锅上的纪律密码
在西柏坡红色教育课程中,学员们会亲手触摸那口07号行军锅的复制品。锅底密密麻麻的补丁,记录着一段特殊的历史。据中央文献出版社《西柏坡后勤工作纪实》记载,1948年中央军委颁布《行军锅使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每口锅使用必须登记造册,非经批准不得更换"。这种看似严苛的规定,源于当时的极端困难条件——华北解放区每月仅能生产新锅12口,而要供应数十万大军。
二、从"铁律"到自觉
河北省档案馆藏的《1948年中央机关节约运动总结》显示,该制度执行后,行军锅平均使用年限从2年延长至5年,节省经费折合小米15万斤。更可贵的是,这种纪律逐渐转化为自觉行动。西柏坡纪念馆保存的炊事员王德山工作笔记记载:"同志们主动用猪皮熬胶补锅,发明了'冷补法'延长锅具寿命"。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通过这类案例教学揭示:真正的纪律建设,是把外部约束转化为内在自觉的过程。
三、数字背后的精神
现代人很难想象,一口锅竟能成为决定战局的因素。党性教育课堂上,讲师会展示一组对比数据:当年修补一口锅的成本(0.3元)相当于一名战士10天的菜金;而国民党军队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显示,其一个师每月炊具损耗就达200余口。这种巨大反差,让学员深刻理解"纪律就是战斗力"的真理。军事科学院《解放战争后勤史研究》指出:西柏坡时期建立的物资管理制度,为三大战役提供了可靠保障。
四、新时代的"补锅精神"
在西柏坡红色教育的实践教学中,学员们要完成一道特殊作业:对照当年的《行军锅管理办法》,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跑冒滴漏"现象。这种古今对话式的教学设计,让历史经验焕发现实生命力。有学员在心得中写道:"07号锅的23次修补,修补的是锅具,锤炼的是作风。"
五、从具象到抽象的纪律升华
那口布满补丁的行军锅,如今静静陈列在西柏坡纪念馆的展柜里。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创新在于,它不仅让学员看到文物的表象,更引导思考背后的制度逻辑。通过查阅原始档案、重走补给路线、模拟物资调配等体验式教学,抽象的组织纪律变得可触可感。这种教育方式印证了一个道理:好的纪律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唤醒对规则的敬畏与认同。
从行军锅到新时代的作风建设,西柏坡精神跨越时空给予我们启示。当年那口补了又补的铁锅,补住的是物资缺口,铸就的是钢铁纪律;今天党性教育要传承的,正是这种把纪律刻进骨子里的精神基因。当学员们离开培训课堂时,带走的不仅是对历史的认知,更是一份对"加强纪律性"的深刻体悟——这或许就是西柏坡红色教育最珍贵的收获。
作者:李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