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人大干部培训 » 培训资讯

市农业科学院党员干部赴西柏坡开展红色教育培训:在革命圣地播撒"科技兴农"的红色种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24 14:38:18 点击量:

7777.jpg

近日,市农业科学院组织科研骨干和党员干部走进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开展为期四天的"传承红色基因 赋能乡村振兴"专题培训。此次西柏坡红色教育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农业科技工作者在革命圣地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在中央统战部旧址的现场教学中,培训教师讲述了一段珍贵历史:据《李维汉回忆录》记载,1948年筹备新政协期间,统战部的同志们用自制的土纸记录民主人士意见,每晚挑灯整理材料到深夜。这种"土办法解决大问题"的智慧,让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学员深受启发。一位长期扎根田间的研究员感慨:"科技创新不一定要高大上,关键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创新设计了"红色科研"情景体验课程。学员们分组还原了当年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的工作场景,体验用算盘计算粮食产量、用毛笔绘制农业分布图的过程。据《华北解放区农业史料》记载,1949年春耕时,技术人员徒步走遍太行山区,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首份解放区土壤普查报告。这种"脚沾泥土"的科研作风,引发了学员们的强烈共鸣。

培训特别设置了"西柏坡时期的农业生产"专题研讨。讲师提到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据《董必武年谱》记载,1948年西柏坡遭遇旱灾时,中央机关干部全体出动挑水抗旱,周恩来同志亲自参与抢修灌溉渠道。这种"领导干部带头干农活"的传统,让学员们重新思考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担当。"论文要写在大地上,成果要留在农户家"成为参训人员的普遍共识。

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座谈会上,学员们将红色精神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有同志提出:"当年的'耕者有其田'解决了农民生存问题,今天的'科技兴农'要解决农业发展问题。"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正是西柏坡红色教育的独特价值所在。培训期间,学员们还深入当地农业合作社,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技术指导,为老区农民送去最新科研成果。

结业仪式上,全体学员在九月会议旧址前庄严承诺:要把西柏坡精神转化为强农兴农的实际行动。据悉,参训人员返岗后已启动"红色科技服务队"计划,首批对接了12个乡村振兴重点村。这种"培训+服务"的模式,彰显了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在专业技术人员教育中的创新实践。

此次培训的突出特点是实现了"三个结合":将革命传统与科研精神结合,将红色基因与农业特色结合,将历史智慧与创新发展结合。随着最后一份调研报告完成,市农科院的西柏坡之行画上圆满句号,但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才刚刚开始。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农业科技工作者们找到了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的精神动力。

作者:李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