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人大干部培训 » 学习园地

寻根铸魂:在西柏坡的泥土芬芳中传承精神火种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10 14:10:34 点击量:

ac2e01bd68e18b6cd6a81a8cac2c9d2.jpg

西柏坡的清晨总带着一种特殊的历史气息。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太行山脊,洒在那片朴素的土坯房群上时,参训的学员们已经踏上了寻根之旅。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培训,而是一场与历史对话、与初心相拥的精神洗礼。在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每个人都在寻找同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让跨越时空的西柏坡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培训从一堂特殊的"泥土课"开始。学员们蹲在毛泽东同志旧居前的菜园里,亲手触摸这片曾经滋养过中国革命的土地。1948年,就在这些菜畦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经常在工作间隙参加劳动。据《西柏坡时期中央机关农业生产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记载,当时中央机关开展大生产运动,领导人亲自开荒种菜,不仅实现了蔬菜自给自足,还将多余部分送给当地群众。这个细节让学员们深刻体会到,西柏坡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蕴藏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每一个具体实践中。

西柏坡红色教育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历史场景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现场。在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讲师没有简单复述三大战役的辉煌战绩,而是带来了一封电文的手稿复印件。这是1948年10月周恩来同志写给前方指挥部的电报,上面有毛泽东亲笔修改的痕迹。据《周恩来军事文选》记载,这封关于辽沈战役的电报先后修改了十余次,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学员们传阅着这份电文的复制件,仿佛触摸到了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一位学员感慨道:"这种极端负责的精神,不正是我们今天最需要传承的吗?"

培训课程设计者深谙"体验式教学"的力量。在"重走支前路"实践环节,学员们推起独轮车,沿着当年群众支前的山路前行。汗水浸透了衣裳,手掌磨出了水泡,但没有人放弃。这种身体力行的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让人理解什么是"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西柏坡精神。途中,讲师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1948年冬,平山县群众冒着枪林弹雨为前线送粮,有的老乡甚至把自家的门板拆下来当担架。这些故事来自《河北革命历史档案汇编》,每一个细节都有据可查。

晚上的"星空研讨会"成为思想碰撞的舞台。学员们围坐在打谷场上,仰望璀璨星河,畅谈如何将西柏坡精神融入日常工作。没有照本宣科,没有空话套话,大家结合各自领域的特点,探讨如何践行"两个务必"。一位来自民生部门的学员说:"就像当年领袖们关心群众吃菜问题一样,今天我们要关注的都是具体而微的民生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汇聚起人民的信任。"

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最大的成功,是让历史走出了教科书。在九月会议旧址,学员们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情景再现"——模拟1948年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的场景。每个人都要基于历史事实发表观点,体验当年决策的艰难与智慧。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学员们深刻理解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决策勇气从何而来。

作者:李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