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人大干部培训 » 学习园地

在人大干部培训基地感悟:西柏坡精神与八项规定的内在联系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15 14:19:46 点击量:

IMG_20210517_141542_1.jpg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西柏坡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这里不仅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革命圣地,更是“两个务必”精神的发源地。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一重要论述,至今仍是党员干部加强作风建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思想源泉。

西柏坡干部培训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核心,将历史智慧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紧密结合。在人大干部培训基地的课程设计中,学员通过实地参观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中央军委作战室等历史场景,深刻感悟老一辈革命家严于律己、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据中央文献出版社《西柏坡时期党的作风建设》记载,周恩来同志曾亲自起草《关于严格遵守请示报告制度的决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凡重要问题必须事前请示,事后报告,不得擅自决定”。这一制度建设的实践,为今天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提供了历史借鉴。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在西柏坡红色教育中,学员通过体验式教学深刻理解这一要求的现实意义。例如,在“一盏马灯照初心”情景课上,教员会讲述1948年冬西柏坡的办公场景:毛泽东同志批阅文件时坚持只用一盏马灯照明,当工作人员建议多点一盏灯时,他严肃表示:“现在条件艰苦,能省一点是一点。”这一细节出自《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勤俭节约的政治本色。今天的党员干部面对“四风”问题,更应当从这样的历史细节中汲取力量,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人大干部培训基地在课程研发中特别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对照。通过分析西柏坡时期党中央如何以“六条规定”约束进京干部(如不祝寿、不送礼、少敬酒等),引导学员思考新时代如何以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培训的感染力,更让学员认识到:从“六条规定”到“八项规定”,体现的是一以贯之的纪律要求,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西柏坡干部培训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教育,更是实践方法论。在“从西柏坡到新时代”研讨环节,学员需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措施。比如,某地税务系统参训后推行“无纸化办公+线上审批”,年节约行政经费数百万元;某国企参照西柏坡时期“战报五小时送达”标准,建立重点工作限时办结机制。这些实践表明,红色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解决现实问题。

当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仍面临反弹回潮的风险。西柏坡红色教育通过历史镜鉴给出了应对之策:在西柏坡纪念馆的展柜里,陈列着一份1949年中央机关《节约粮食计划表》,详细记录着每位领导人每月的粮食定量。据《中共中央在西柏坡》记载,朱德同志主动将伙食标准降至普通战士水平,并说:“节约不是小事,关系到人心向背。”这种以上率下的作风,正是今天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八项规定需要传承的宝贵经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人大干部培训基地将继续深化西柏坡精神研究,开发更多像“从马灯到LED——作风建设的光影对话”“战地炊事班与机关食堂的成本对比”等创新课程。这些课程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通过具象化的历史细节,让学员深刻理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是一阵风的运动,而是需要像西柏坡时期那样,以制度固化作风,以文化滋养初心,最终实现从“不敢腐”到“不想腐”的升华。

作者:李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