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9711939228(王老师 )
电话: 18132068017(杨老师)
地址:西柏坡纪念馆南侧30米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在这个决定中国革命最后胜利走向的重要会议上,代表们用餐的标准被严格限定为"三菜一汤"——一个荤菜、两个素菜和一份清汤。这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记录在中央档案馆《七届二中全会伙食账目》中(档号:2-1-1949-3),成为今天西柏坡干部学院开展党员培训时必讲的经典案例。
走进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的机关食堂复原场景,墙上悬挂的《伙食管理制度》格外醒目:"小灶每人每月肉3斤,中灶2斤,大灶1斤"。据《西柏坡志》记载,毛泽东等领导人坚持吃大灶,与普通工作人员同等待遇。这种制度设计不是简单的物资匮乏所致,而是共产党人"两个务必"精神的具体实践。当代西柏坡红色教育将这种历史细节转化为"一顿饭里的政治观"教学模块,让学员在对比中反思:为什么条件越艰苦,纪律越严格?
在西柏坡干部学院的体验课上,学员们会亲手称量1949年的"标准口粮"——每人每天小米1.2斤、油3钱、盐5钱。这种具象化教学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真正的节俭不是被动节衣缩食,而是主动建立制度约束。档案显示,1948年中央机关开展"节约运动"时,周恩来亲自审定《关于反浪费的指示》,规定"一张纸要用正反两面,铅笔用到握不住为止"。这些规定后来被编入《党员培训读本》,成为作风建设的活教材。
西柏坡时期的节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军委作战室的"代灯油制度"就是典型案例:每盏油灯每晚定量供应1两煤油,超额需写说明。据《西柏坡记忆》口述史料,参谋赵烽曾因多用了半两油,被要求在全室会议上作检讨。这种"斤斤计较"的管理方式,培养出革命者"分毫必较"的自觉意识。今天的干部在重走"节约路线"时发现,当年中央机关人均办公经费仅相当于国民党南京政府的1/20,却支撑起了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伟业。
历史照进现实,西柏坡的节俭精神在新时代有了新内涵。在西柏坡红色教育课程中,"数字时代的节约观"成为研讨热点。学员们通过对比发现:当年受限于物资短缺的被动节约,已转变为今天反对形式主义的主动节约——从减少文山会海到压缩"三公"经费,本质上都是对西柏坡精神的传承。一组数据尤为震撼:1949年中央机关全年会议费支出折合小米900斤,而今天某些基层单位一次会议的支出就可能超过这个数字。
在复原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场,讲解员总会指着朴素的条凳说:"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句话穿越74年时光,在党员培训中化为行动指南。当现代干部亲手触摸当年用废旧报纸糊的档案袋、用树枝削的蘸水笔时,节俭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为可感知的政治品格。西柏坡告诉我们:一个政党的先进性与它的节俭程度成正比,这是被历史反复验证的铁律。
那些泛黄的伙食账本和油灯下的工作场景,构成了共产党人最本真的政治肖像。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西柏坡干部学院通过还原这些历史细节,让学员理解:真正的富裕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如何对待资源;真正的力量不来自铺张浪费,而来自克己奉公。当节俭从历史记忆转化为行动自觉,西柏坡精神就真正注入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血脉。
作者:李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