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9711939228(王老师 )
电话: 18132068017(杨老师)
地址:西柏坡纪念馆南侧30米
太行山深处的秋风裹挟着细雨,为西柏坡红色培训学院披上一层薄纱。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们踩着湿润的青石板,走进这座承载着红色基因的精神殿堂。为期五天的西柏坡党员干部培训,以“弘扬西柏坡精神,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为主题,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将历史的厚重化作奋进的力量。
专题授课:历史回声里的精神解码
“这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土坯房,曾发出408封决定中国命运的电报。”在《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专题课上,教授的手指划过多媒体屏幕上的中央军委作战室三维复原图。当课件切换到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历史影像时,教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笔记声。一位来自东部沿海城市的组工干部在笔记本上写道:“‘赶考’从未结束,只是考卷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升级。”
课后研讨中,学员们围坐在仿制的柏坡岭石桌前激烈讨论。来自乡村振兴一线的驻村书记老张举起布满老茧的手:“当年老乡推着独轮车支援前线,现在我们要用‘数字快车’带着农产品出山,初心不改,方法得变!”窗外的秋雨敲打着培训学院的仿古屋檐,与室内的思想火花形成奇妙共鸣。
情景教学:黄土地上的精神跋涉
次日清晨,全体学员踏上“重走赶考路”实践课程。泥泞的山道上,身着红军装的队伍在雨中蜿蜒前行。在支前模范村旧址,斑驳的碾盘上深深的车辙让众人驻足。培训教员捧起一把小米:“这不仅是粮食,更是民心向背的计量器。”队伍中,来自纪检系统的小王弯腰捡起卡在石缝间的玉米粒,轻轻放进随身携带的信封:“要带回办公室,警醒自己时刻称量‘民心秤’。”
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举行的沉浸式组织生活会上,雨丝穿过天井落入青砖地面。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时,五十余人的声音在山谷间激起回响。来自科技企业的党支部书记李女士眼眶湿润:“当年领袖们在油灯下筹划建国大业,今天我们在实验室攻克‘卡脖子’技术,都是新时代的‘突围战’。”
思想淬炼:薪火相传的基因图谱
结业前的“红色家书诵读会”上,一封1948年解放军战士写给母亲的信件让全场动容。“等全国解放了,儿带您看看咱们自己的人民政府……”学员老陈的声音有些哽咽。作为退役军人事务局干部,他当场拨通了参训前正在接待的烈属电话:“大娘,我在西柏坡替您儿子读了他的信念。”
在西柏坡红色培训学院特意设置的“初心驿站”里,学员们将五天所思所悟写在特制明信片上。来自大凉山彝区的乡长阿合用彝汉双语写下:“把‘两个务必’刻进悬崖村的钢梯,让每级台阶都成为共同富裕的刻度。”这些满载赤子之情的卡片被投入仿制的军绿色邮筒,将于培训结束后寄往学员所在单位,成为持续燃烧的火种。
离别的早晨,云开雾散。学员们站在柏坡岭观景台远眺岗南水库,水面泛起的金光与纪念馆顶端的五角星交相辉映。培训学院院长在结业致辞中说:“74年前从这里出发的赶考,创造了站起来的历史;今天从这里再出发的赶考,要书写强起来的新篇。”返程大巴启动时,有人发现车窗上未干的雨痕恰好勾勒出太行山的轮廓——那是镌刻在党员干部心头的精神图腾。
五天的西柏坡党员干部培训,让历史的教科书变成了现实的坐标系。当学员们带着装满笔记的行囊奔赴各自岗位时,西柏坡的秋雨已化作他们心中的长明灯,照亮新时代赶考路上的每个脚印。正如专题课结语所言:“这里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更应该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充电站。”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