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9711939228(王老师 )
电话: 18132068017(杨老师)
地址:西柏坡纪念馆南侧30米
党员干部在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学习
在西柏坡纪念馆的展陈中,“两个务必” 的泛黄手稿静静陈列,穿越时空的尘埃,向世人诉说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前夕的清醒与自省。70 多年后的今天,这片红色土地依然以 “两个务必” 为镜,照见党员干部的初心与使命,成为新时代党性教育中自我革命的生动课堂。西柏坡的党性教育,正是通过对 “两个务必” 的深刻诠释与实践,引导党员干部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完成思想与行动的双重革新。
一、以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为镜,破除骄傲自满的思想藩篱
在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讲解员总会提及毛泽东同志的警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这句话如黄钟大吕,叩击着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心灵。在党性教育中,学员们通过重温这段历史,深刻认识到,任何成绩都只是阶段性的,骄傲自满只会蒙蔽双眼,阻碍进步。
西柏坡红色教育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实地体验强化认知。例如,在 “重走赶考路” 的情景教学中,学员们沿着当年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进京的路线行走,感受 “进京赶考” 的使命感与紧迫感。一位学员在分享感悟时说:“当我们穿着布鞋走过崎岖的山路,才真正懂得‘谦虚谨慎’不是口号,而是应对复杂环境的必备品格。” 西柏坡干部培训让党员干部意识到,在成绩面前保持清醒,在赞誉声中保持冷静,是自我革命的首要前提。
七届二中全会会址
西柏坡的土坯房、硬板床、补丁衣物,无声地诉说着革命年代的艰辛。在党性教育中,这些历史遗迹成为最生动的教材。学员们参观毛泽东旧居时,看到领袖在狭小的房间里通宵工作,用搪瓷缸当笔筒,用报纸糊窗户,深刻体会到 “艰苦奋斗” 不仅是物质上的节俭,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为了让 “艰苦奋斗” 的精神真正入脑入心,西柏坡培训基地设计了多种体验活动。例如,组织学员参与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的劳动实践,在田间地头体验农耕的不易;或是开展 “红色故事会”,邀请老党员讲述革命时期的艰苦岁月。这些活动让学员们反思: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是否还保持着攻坚克难的斗志?是否在安逸中滋生了享乐主义?西柏坡的镜子照出了作风之垢,更激发了涤荡污垢的自觉。许多学员表示,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在工作中保持 “筚路蓝缕” 的创业精神,拒绝奢靡、抵制诱惑,让艰苦奋斗的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西柏坡的党性教育之所以具有持久生命力,在于它将 “两个务必” 的要求转化为自我革命的实践机制。西柏坡培训基地通过 “理论教学 + 现场体验 + 反思研讨” 的模式,引导党员干部不仅 “知其然”,更 “知其所以然”,进而 “行其必然”。
在理论教学中,专家学者深入剖析 “两个务必” 与自我革命的内在联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其时代价值;在现场体验中,学员们通过参观廉政教育馆、参与 “批评与自我批评” 专题组织生活会,直面自身问题;在反思研讨中,大家结合工作实际,探讨如何将 “两个务必” 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这种闭环式教育机制,让自我革命从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一位参加培训的干部感慨:“西柏坡的教育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它教会我们,自我革命是党员干部必须终身修炼的‘必修课’。”
在新时代的 “赶考路” 上,西柏坡的党性教育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品格。西柏坡培训基地将 “两个务必” 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以自我革命应对 “四大考验”、克服 “四种危险”。例如,在 “新时代如何践行‘两个务必’” 的主题研讨中,学员们围绕脱贫攻坚、科技创新、反腐倡廉等热点问题,探讨如何在实际工作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种教育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党员干部的行动中。许多学员在培训后,主动深入基层一线,以 “功成不必在我” 的境界和 “功成必定有我” 的担当,投身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国家战略。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西柏坡的自我革命精神,正在新时代的沃土上开花结果。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西柏坡以 “两个务必” 为镜的党性教育,为党员干部的自我革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它提醒我们,自我革命不是一时的口号,而是永恒的课题;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内在的追求。当党员干部以 “两个务必” 为镜,不断擦拭思想之尘、校准行为之舵,就能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西柏坡的红色基因,也将在这场永不停歇的自我革命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作者:西柏坡培训基地吕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