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收录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讲话》指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创造出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篇重要文献回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程,明确了观察和评价一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和关键标准,指明了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方向和工作方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一国的政治制度从来都不是出自抽象原则或者凭空想象的“飞来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这一论断的历史例证和鲜明写照。
《讲话》深情回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鸦片战争之后,无数仁人志士向西方学习,尝试了各种制度和各种“主义”,但都没有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内忧外患、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就结合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斗争形势,对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等多种民主形式进行了一系列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采取的“三三制”等都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寻求民主道路的宝贵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人民庄重而自豪地用宪法的形式确认了革命的成果和历史的结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历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面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历史结论和政治制度一再得到确认。正如《讲话》指出,“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
坚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信
《讲话》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阐明了应当如何看待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在国家整体之中的特殊地位:“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理清了这一关系,我们就能够深刻理解,坚定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特别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关键标准:“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作为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仅是一种民主形式,更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解决人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制度渠道。在我们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下,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人权法治保障不断加强,人民依法享有的广泛权利和自由得到充分实现。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人大代表,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中得以落实,确保了党和国家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人大作为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的作用日渐完善,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日益健全,充分有效地把各方面社情民意统一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中,生动展现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我们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无论是在应对关涉国家核心利益、人民幸福生活的重大事项时,还是在显示国家尊严、表达国家记忆、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时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通过履行立法、重大事项决定、监督等职权,为党和国家提供了治大事之重器。在全面依法治国方面,2020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贡献进行了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法律48件,修改法律203件次,作出法律解释9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79件次。截至目前,现行有效法律282件、行政法规608件,地方性法规12000余件”,他也提出了下一步的要求,“要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实现形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经过来自不同地区、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人大代表的充分讨论,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按照法定程序,成为立法和决议,得到人民广泛的理解、支持和拥护,转化为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共同行动。《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要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切实履行各项职能,也要加强各级国家机关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
建立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一步,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原则,适应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有效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在我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全新政治制度,经过中国经验的丰富和中国文化的浸染,已经成为经得起时代和实践重重检验的制度创造和中国方案。
来源:学习时报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